为构建安全规范、节约高效、公开透明、权责一致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淮安区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工作围绕“四个抓牢”工作思路,巩固夯实国有资产管理根基,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效能。
抓牢业务学习与制度落实。整理国家、省和区级重要文件,形成《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文件汇编》,结合实际制定《淮安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淮安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淮安区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操作规程(试行)》《淮安区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筑牢资产管理制度“防火墙”,促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有序流转。定期开展资产盘点、出租出借等制度规范性检查和资产管理综合检查,聚焦配置、使用和处置三个重要环节靶向发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形成了以整改促落实、促规范、促提升、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抓牢职责分工与协同管理。面对区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构建和完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即财政综合管理、主管部门具体监管、单位承担主体责任,实现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的分层分项分岗的管理体制。面对区各镇街行政事业单位,明确各镇街财政和资产管理办公室对本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贯彻执行区级有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制定本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镇街各行政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直接支配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工作。切实落实“摸清、管住、用好、盘活”的管理要求,形成各司其职、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抓牢资源整合与流程监控。把落实中央“过紧日子”要求贯穿到国有资产管理全过程、各方面,在厉行节约的前提下促进均衡合理配置。新增资产配置优先通过存量资产调剂解决,切实用好公物仓等资源优化利用平台工具,推进资产统筹整合和共享共用。能够通过修旧利废、挖潜现有资产功能满足业务工作要求的,不予新增配置。充分运用“资产云”系统,动态掌握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变动情况,切实促进单位新增资产及时入账、处置资产及时销账,“沉睡资产”分类盘活。建立“全面、准确、细化、动态”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为各类财政信息统计提供数据基础,推进国有资产精细化、科学化、动态化管理。
抓牢监督检查和风险防控。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每年向人大提交专项报告,全面、准确反映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充分发挥各级巡视巡察、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检查的监督作用,梳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按照“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开展工作交流,强化单位资产内控管理,促进问题整改,避免问题重复发生,有效防控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